正在讀的一本書:
《變──問題的形成與解決》
卡斯帕(Kaspar)說:
「探索未知,固然勇敢;質疑已知,更得勇敢。」
此話深得我心,尤其歲暮天寒之際,
對於人事的變化特別有感觸。想想,
人的生命歷程不正是由一連串的「變」與「不變」所組成嗎?
而改變的本質恰是不變的原理。
有什麼是不變的呢?有什麼是該堅持的呢?
自己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又有多大?
不禁想到「蝴蝶效應」這部影片,
也許潛意識中我們都會想去改變既成事實;
導致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的錯置混淆。
我更聯想到東坡〈赤壁賦〉中對於「變」與「不變」的詮釋:
自其變者而觀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
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則物與我皆無盡也。
讀這本書前有股強烈欲望,
希望看完後能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並順利解決棘手問題。
只是花了些時間閱讀後,發現這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。
因此,這本《變》和《李白》一起在我的包包裡,互相搭配著看。
本書的主題,在討論人事之「變」與「不變」這個老問題。
探討問題如何產生,問題為何持續存在,和問題如何得以解決。
全書分為三篇十一章:
第一篇 持續與改變
第一章 理論的觀點──愈變愈不變
第二章 實踐的觀點
第二篇 問題的形成
第三章 當解決之道變成問題時
第四章 可怕的簡化
第五章 烏托邦症候群
第六章 弔詭
第三篇 問題的解決
第七章 第二序改變
第八章 重新框定的藝術
第九章 改變的實踐
第十章 實例
第十一章 開闊的視野
法國諺語:「變得愈多,愈是不變。」
這句話簡要地道出了「變」與「不變」之間
難解而弔詭的關係。這句話比哲學家、數學家
和邏輯學家所提出的最高深理論,更直接訴諸經驗,
且隱約地指出了常被忽視的一個基本重點,
即「變」與「不變」的性質雖然表面上完全相反,
卻需要擺在一起加以考量。這說明了一個普遍的原理,
即人的知覺和思想都是相對的,必須藉著比較和對照才能運作。
巴克萊(Berkeley)說:
「我們先是惹起塵埃,然後卻宣稱看不見。」
第二章「問題的形成」,讓我有當頭棒喝之感,領悟頗多。
書上說:所謂「問題」,是指因處理困難不當而造成的僵局;
其中包括數種不當的解決方式──簡化、烏托邦症候群,
以及弔詭的情節,因而導致人際溝通的困難和不合時宜的行為,
唯有運用巧妙的方法來處理問題,才能達成真正的改變。
本書由三位美國心理治療師執筆, 張 老師文化出版。
我會繼續用心閱讀。
心圃於2009.12.1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