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月亮的孩子》

(圖片來源:http://newbooks.lib.ntu.edu.tw/?p=5081)

《月亮的孩子》
Moon Children
這部紀錄片是
吳乙峰深入白化症者的生活現場拍攝的,
年代為民國77年,耗時兩年。
現在來看,可以回顧二十年前的社會,
了解當時的人看待白化症者的眼光和態度。


片子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個部分:
首先是白化症者也可以有甜蜜的愛情,有幸福的婚姻,
有正常的下一代。白化症者吳國煌娶了正常人蕭錦惠,
這對夫妻爭取自己的幸福,也有了一個黑頭髮的孩子。


吳國煌的媽媽回想當年因為連續生了兩個白化症的孩子,
極度傷心,哭到眼睛出血,無比的自卑,
認為這一切都是「命運」。


所以,當她和兒子守候在產房外,
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生命時,那種「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」
的心情,可以用七上八下,度日如年來形容。
直到嬰兒的啼哭聲嘹亮傳來,見到一個黑頭髮的娃娃,
抱在手上,一顆心才算放下。


可見多年來,這位白化症者的母親有多大的壓力呀!
那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,害怕歷史又再重演,
也害怕兒子、媳婦、孫子再去承受外在的歧視眼光;
然而,蕭錦惠倒是很難得的樂觀和堅強,她說:
「只要是自己的孩子,不管黑頭髮還是白頭髮,
都是我的孩子,我會好好的帶他長大。」
很幸運的,她有一個正常的孩子。
但不見得每個白化症者都能追求自己的幸福,
因為很少部分的父母會贊同孩子與身心障礙者結婚。


其次,令我印象深刻的是:
白化症者受到的不平等待遇。
朱勝賀的學業和品性都不錯,以第一名考進農會,
卻因必須使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數目字,而遭到解聘。
他因為白化症而受歧視,讓人氣憤!
鏡頭前閃過的一張張獎狀、成績單,以及公文,
讓人感到心酸。朱勝賀後來也跟大多數的白化症者一樣,
以按摩維生,我覺得他沒能發揮商學專長,滿可惜。


而讓我不忍心的是白化症小朋友湯雅玲,
在學校被欺負,被罵魔鬼、精神病,
她忍不住掩面哭泣,看得人鼻酸。
她的媽媽又生了三個兒子,
都是黑頭髮的正常孩子,
她為了沒再生白頭髮的女兒而遺憾,
因為她很想給雅玲一個白頭髮的妹妹。
可憐天下父母心!
更讓人感到情何以堪的是在公園裡,
一群小朋友喊著:「美國人!」「美國人!」
一個老伯伯也不停追問:「看起來不像美國人嘛!」


最後,讓我感到溫馨、正向的是「白化症聯誼會」。
許多家長開始帶著白化症的孩子出來,
家長分享帶孩子的辛酸,也分享自己的教育方式,
正常孩子也一起參加兄弟姊妹的聯誼會,不再自卑。
家庭之間的聯誼打氣是很棒的事,
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得到支持和鼓勵。最主要的是,
會讓你不再認為天底下只有自己有這樣的遭遇。


白化症者陳奇磊考上台南師範學院特教系,
在他十八歲時,他的媽媽送他一本聖經,她說:
「謝謝你陪我十八載,因為有眼淚使我們成長。
別人笑我們,因為他不了解。
天底下的人都可以看不起你,
但媽媽不會看不起你,你比別人強。」
陳媽媽在聯誼會的分享令人動容!


這部記錄片反映著白化症者的婚姻、交友、
就業、讀書,笑中帶淚的生存狀態,值得社會各界反思。
白化症者明顯的「異己」特徵,其實更告訴一般眾人
要去傾聽他們的心聲,尊重他們,幫助他們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心圃於2008.11.30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圃 的頭像
    心圃

    ++心圃小語++

    心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