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
週日晚上,整理假日心情,
記錄對於「距離」的些許體會。
週六,
下午在文化中心參加一個「好山好水讀好書」的活動。
作家柯裕棻導讀她的作品《恍惚的慢板》,
並為讀者簽名。
感謝文建會舉辦一系列閱讀活動,相當有意義,
除了讓民眾與作家面對面接觸外,可以互動,可以交流。
讓民眾得以分享作家的創作歷程,
更可以親眼欣賞作家丰采,得到閱讀樂趣。
令人驕傲的,柯裕棻是臺東人,是東女校友。
捧著她的書,我迫不及待地進入她的寫作時空,
感覺上本不相識的兩人因文字而相知,
因心靈的交會迸出火花。
我不禁回想前不久參加的《冷海情深》導讀,
是夏曼藍波安和海洋的故事,
有幸聆聽作家的現身說法,
那深深的感動,至今猶無法忘懷。
寫作可以釋放自己,拉近人我的距離。
作家的使命就在於以自己敏銳的觀察,
對生活作細微的關照,
使讀者看見生命的變化與永恆。
我想,作家要的無非是與讀者分享他的感覺,
得到共鳴和迴響。
週六,晚上 和 先生去喝喜酒。
是新郎的第二春,
他喜上眉梢地向親戚和老朋友介紹他的新娘。
他,年過半百,兒女長成,再覓女主人。
想到他的前妻,已是年華老去,
此刻只能獨守家園,竟後悔參加這個婚宴,
也覺得那聲聲「恭喜」好刺耳!
我想,當兩個人的心門緊閉,那距離是多麼遙遠啊!
時常想起在天堂的媽媽,想起時感覺她就在身邊,
好溫柔,好慈祥的媽媽。
我們是無距離狀態,隨想隨到,有溫度,有感覺,
曾經有的歡笑歷歷如繪。
此刻,我輕輕讀著泰戈爾的「最遙遠的距離」,
感受著距離的感受。
想想,遙遠的有時不是路程,
不是生死,竟是「掩飾」。
心圃於2009.08.16.
夜色已濃,明朝將近,時間還是有點距離的